创建于1919年·工艺传承·中华名饼

浙南、闽北有名的糕饼老字号

服务热线

400-826-0038

关键词搜索:蛋黄月饼 鲜肉月饼 轻食素饼 核桃杏仁蛋黄月饼 蛋黄月饼 鲜肉月饼

您目前的位置:

NEWS INFORMATIONS

新闻动态

三代人百年坚守 桥墩“丁源兴”月饼传承经典
来源: | 作者:客服部 | 发布时间: 2021-09-06 | 296 次浏览 | 分享到:


老字号引进了先进设备生产。



桥墩月饼现代化制作。



第三代传承人丁学观。



桥墩月饼传统烘烤工艺。



传统桥墩月饼是这样烤出来的。



第二代传承人丁金榜。


  丁氏家风


  招牌就是生命,做饼如做人


  人物简介


  “丁源兴”传承人:


  ●丁开则:“丁源兴”创始人,于1919年开创“丁源兴”字号糕饼店,生产“丁源兴”牌系列糕点,潮式月饼扎根于温州,逐渐成为温州地区的特色产品。


  ●丁金榜:丁开则之子,“丁源兴”第二代传承人,1988年重开“丁源兴”糕饼店。1992年,“丁源兴”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


  ●丁学观:丁金榜长子,“丁源兴”第三代传承人,2006年成立温州丁源兴食品有限公司,2013年改制为温州丁源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被评定为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桥墩月饼制作”代表性传承人。


  温州网讯 喧闹的中秋已过去近两个月,位于桥墩古色古香的“丁源兴”总部让来访者感受到宁静和幽深。只是下午三四点钟快递员上门的时候,营业员便忙着备货打包,大包小包发货的一阵子热闹,让人不难想象到中秋时这里会是怎样一派忙碌的场景。


  下午三四点钟的这个热闹场景不是中秋的延续,结束了几个月中秋忙碌季、正在悠闲访亲会友中的“丁源兴”第三代传承人、温州丁源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学观告诉记者,实际上近两年来,这是“丁源兴”里常见的场景。“丁源兴”的桥墩月饼,近两年已不仅仅只是中秋的季节性产品,而是已成为温州地方特色传统产品,通过电商每天都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今年的中秋市场,因受经济大环境和相关政策的影响,大多数月饼生产、销售商的生意仍然持续着这几年的低迷,日子过得不怎么样。但“丁源兴”这个百年传承的老字号,把原本只属于中秋佳节的月饼卖成了网络热卖的日常食品,今年中秋的销售额也比去年增加了30%。换句话说,这个百年老字号,非但没有像部分老字号一样不断萎缩甚至消失,反倒越活越青春越来越有活力。


  从小帮家里做月饼辛苦成难忘记忆


  丁学观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兄妹三人在小时候都从父亲丁金榜身上学到了一身桥墩月饼的制作手艺。丁学观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做饼的经历时感慨道,“真是爱恨交织啊!”


  在他童年时,别人家孩子都要眼巴巴地等到中秋节才能吃到解馋的月饼,而对于丁学观兄妹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事儿。但月饼好吃饼却难做,幸福的另一面,则让丁学观至今想起来就很想咬牙。“丁源兴”桥墩月饼的传统工艺,就是两个字:手工,从和粉、饼坯、打饼到烘烤,全部要靠人工。父亲丁金榜重开“丁源兴”后,每到中秋,店铺外排起长龙,一家人凡是能帮忙干活的,不管愿不愿意,全部都得帮忙赶工。“真苦啊,最忙的时候,通宵都在干。”丁学观说他还好,毕竟当时也是快20岁的小伙子了,力气有的是,但他还在上小学的妹妹、弟弟,学校回来后也得帮忙做饼、打饼、烤饼,吃力地挥动小身板。“那种传统的木炭烤炉,高度比我妹妹个头还高,忙到没办法的时候,妹妹经常是连累带害怕地含着泪花帮忙烤饼。”


  三代人坚守百年老字号重新开张


  但“丁源兴”如今的景象,且不说创始人丁开则、第二代传承人丁金榜无法想象,实际上,就连2006年正式从父亲手里接手“丁源兴”的丁学观,也很是出乎意料。“接手的时候,前景并不乐观,也做好了坚持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市场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丁学观很是感慨。


  这个已经历三代人的老字号,这近一百年走来颇多周折,其间更一度中断传承,险些成为历史中的众多不起眼的小花絮之一。


  1919年,福鼎秦屿一个狭小的糕饼作坊里,丁开则学到了一手潮式月饼制作手艺。为了生计,丁开则不惜体力地打饼,忍受着传统木炭烤炉的高温,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创业。福鼎的这家店没开多久,他又把店迁到当时商贸更为繁荣的平阳桥墩门三十六都上街(现属苍南县),正式创办了“丁源兴”字号。这一开就是三四十年,因为用料讲究,为人厚道,“丁源兴”的月饼卖得非常红火,每到中秋,周边乡镇赶来的百姓在店门口排开了长龙,桥墩月饼的名声很快打响。


  新中国成立后,“丁源兴”并入桥墩供销社,丁开则则成为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丁源兴”这个字号面临着消失的可能性。“毕竟承载了很多记忆,我爷爷和父亲其实还是舍不得的,一直惦记着‘丁源兴’老字号的事情,”丁学观说。改革开放开始后丁金榜先是带着一家人在家里偷偷开始重新加工制作桥墩月饼。1988年,看到情况越来越好,终于完全放下心来的丁金榜光明正大地开出了店铺,“丁源兴”字号由此重出江湖。1992年,丁金榜将“丁源兴”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2006年,当时38岁的丁学观正式从父亲丁金榜手里接过了这个老字号。


  “我爷爷手里时,紧赶慢赶忙个够呛一个中秋也就做几千个月饼,我父亲重开后,一家人通宵达旦赶工,一个中秋也就做几万个月饼,老字号的含金量够了,但从根底上来说还是作坊,称不上什么规模。”丁学观说。而更让他忧心忡忡的是,2006年前后,西式烘焙在温州地区如火如荼,广式月饼铺天盖地,像“丁源兴”这样的老字号,经得起它们的冲击吗?


  将近十年过去了,当年担心的惨烈没有来临,反倒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好情形,丁学观认为一方面与“丁源兴”这几年来的企业改制、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引入现代设备、扩大产能等举措有关,另一方面也源自企业坚守传统工艺、坚持传统口味。当人们已经厌烦了现代社会的纷繁后,“丁源兴”桥墩月饼坚守的传统反倒成为亮点和特色。


  太苦太累曾出走传承从孝道变成责任


  因为太苦太累,感觉已经忍无可忍的丁学观决定出走,寻找更好的人生之路。.2000年至2006年间,他跑到了西北做起了矿山投资生意,“当时走出去的时候我想,做月饼又苦又累,我不干了,谁爱干谁去干”。


  但2006年时,矿山投资生意做得还不错的丁学观还是回来了。已力不从心的老父亲告诉他,“丁源兴”这个老字号耗尽两代人的心血,如果就这么断了,太可惜了。父亲要求丁学观必须回来接手,担起这个责任。“不忍心看着父亲这么大岁数了还在撑着‘丁源兴’,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接手了。”丁学观说。


  接手之后,丁学观花了很长时间去梳理这个传承了三代人的老字号,慢慢品味出了原先未能感受到的东西,“例如说,我父亲曾经愤怒地撕掉了爷爷给他的配方,也和我一样不想接手这又苦又累的行当,但他最后还是重开了老字号;爷爷、父亲都很疼爱我们兄妹,但不管我们多累,月饼做不好就会被骂,认为我们要做就要做好,不然会砸了牌子。”丁学观说,深入到这个老字号后,他才发现,爷爷、父亲这两代人对这个老字号视作生命般重视和珍惜,而对于他来说,传承这个老字号已不仅仅只是一个义务,更成了一种责任。


  老字号创新提升老传统依然坚守


  从父亲丁金榜手里接手“丁源兴”后,在外闯荡多年接触并学习了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的丁学观很快对老字号做出了改变:2006年成立了温州丁源兴食品有限公司,2013年改制为温州丁源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标准化的生产。在此期间,“丁源兴”还引进、研发了隧道烘烤炉、和面机、烘烤机、压饼机等一系列设备,以取代传统生产方式实行机械化生产。


  丁学观说,不论管理模式、生产方式怎么改变、提升,除了为适应现代人注重健康的需求有所调整外,“丁源兴”的桥墩月饼仍会坚守传统,大如圆脸的样子不会变,饼内的馅料不会变,基本上保持着百年前的“原汁原味”。


  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无可避免也将遇上父亲、爷爷一样曾经头疼的传承问题。“我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毕竟时代不一样了,尊重子女自己的选择。”丁学观说,如果子女不愿意接手,也可以选择将其交给社会,让有兴趣的人来传承。他觉得只要还能继续传承下去,越来越有活力,由谁传承没有关系。


  评价


  ●丁雪影(丁学观妹妹,“丁源兴”生产总监)


  作为丁家的女孩子,对小时候手工做饼真是记忆犹新。按说,嫁出去后,我正好可以名正言顺地离开这个又苦又累的行当,也不需要再靠这个手艺养家糊口,但我还是来帮大哥一起管理生产。我想,我还是割舍不下对“丁源兴”的感情,总感觉还是有责任帮忙把爷爷创办传承了近百年的这个老字号做得更好。


  因此,我非常理解大哥放弃矿山生意回来接手“丁源兴”的感受。作为传承人,他更能理解爷爷、父亲对于这个老字号的感情,他确实把传承“丁源兴”、做大做强,当作了一种责任,而不是单纯的企业经营的行为。他的责任感,能帮“丁源兴”规划好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路子。


  ●蔡起望(桥墩镇副镇长)


  “丁源兴”老字号体现了5个“最”,一是创办时间最早,二是名气最大,三是产量最大,四是连锁店数量最多,五是本地同行中最早走上电商发展,线上线下结合得最好。


  目前,“丁源兴”老字号已经突破了桥墩、苍南的地域限制,走出温州走向了全国市场,老字号活出了新活力,这也为桥墩本地众多月饼企业树立了一个发展的榜样,为其他企业提供了一个做大做强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