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1919年·工艺传承·中华名饼

浙南、闽北有名的糕饼老字号

服务热线

400-826-0038

关键词搜索:蛋黄月饼 鲜肉月饼 轻食素饼 核桃杏仁蛋黄月饼 蛋黄月饼 鲜肉月饼

您目前的位置:

NEWS INFORMATIONS

新闻动态

【大国小家70年】百年“丁源兴”的传承密码:坚守初心
来源: | 作者:客服部 | 发布时间: 2021-09-06 | 2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国小家70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每一个小家的成长印迹,串起了国家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家庭的历史故事,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家国两相依,命运紧相连。本刊编辑部近日采访了我市几个平凡又特殊的家庭,通过这一个个跨越时空的故事,来感受“大国”奇迹的背后有无数“小家”的奋斗,体会在奋斗的路上“有了强的国,才有美的家”的深刻道理。


百年“丁源兴”的传承密码:坚守初心


文/胡阳 图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是“丁源兴”品牌创立100周年,这个温州苍南知名月饼品牌历经三代,而今建厂立制,推陈出新,在传统行当里焕发新的生机。



2017年9月非遗传承人现场为新闻媒体记者展示桥墩月饼制作过程-常锋 摄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品牌的创始固然艰辛,但传承坚守或许更需勇毅。对于家族行当而言,代际交接往往是一个品牌能否延续跃升的关键时刻,第二代传承人丁锦榜起初宁愿去看仓库也不愿再学手艺,第三代传承人丁学观曾出走经商,不想囿于这小小工坊之间。但看懂自己、见过天地的他们又都回归内心、重拾手艺,继承了上一辈人的初心和守望——百年老字号的基因秘钥或亦是传承密码。



苍南县桥墩镇是一个千年古镇。据桥墩志记载,民国年间该地商业发达,周边有大面积的茶叶、烟叶等经济作物,福鼎、泰顺、平阳等地以桥墩为贸易加工基地,据称当时小小一个镇年产值可达25万大洋。良好的经济环境,也为当地糕点、月饼的畅销打下基础。



桥墩镇总店


如今在桥墩镇沿街而行,随处可见桥墩月饼的铺子。在该镇桂兰路上有一间颇为气派的商铺,这间由多个商铺打通而成,高约3-4层的铺子正是百年老字号丁源兴的门店之一。


丁学观是丁源兴的第三代“掌门人”,他指着店铺后面正在整修的空间介绍,这里正在打造一个小型品牌博物馆,将祖辈做月饼的老物什收集展示,把丁源兴的创立发展告诉参观者是他所希望的。




丁源兴博物馆一角


走近布置好的一处展示柜台,十几个压饼的模具放置其上,一旁则是烤饼的旧式锅炉——这个铁锅看似单薄却有门道,上中下可分三层,工作时上下两层都要附上炭火,这样的原理和烤箱一致,可令烤出的月饼受热匀称,口感最佳。时值盛夏,透过这些黑色的煤炭,身边似乎能感受到滚滚热浪,脑海里仿佛燃起红色火焰,穿过岁月喧嚣,眼前再次窥见百年前丁家先辈学艺创业的场景……


“开则能学成手艺,我的脚指也能学会。”舅舅一句调侃的话在少年丁开则(丁源兴创始人,丁学观的祖父)内心埋下了艰苦学艺的种子。


1916年,由于家境困难,13岁的丁开则拜糕饼师做学徒,开始了他的学艺生涯。“学好一门手艺,能养家糊口,走到哪里都是有好处的。”这不仅是旧社会老一辈人最质朴的想法,丁源兴第二代传承人丁锦榜也是如此告诉子女的。


但由于当时年纪偏小,丁开则又生性顽皮,当时许多人都不看好他的学艺之路,于是也就出现了上面提及的一幕。不过随着学艺的深入,丁开则灵动的一面也展现出来。


据丁家后人讲述,有一次制作保密的糕点,师傅不让丁开则参加,让其上楼睡觉。机灵的少年就趴在楼上地板,通过地板小木孔偷偷往下看师傅与师母做双喜片,此糕点最核心的技术就是中间摆上“囍”字样,切片后,每片都有“囍”的红字,非常漂亮喜庆……可惜此技艺现已失传。


三年艰苦的学徒生涯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最后半年快出师时很关键,因为前几年都是干活,最后干多了让师傅满意了,才教授关键的技艺及配方。“制作月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过去纯手工制作的年代,那种枯燥和艰辛不是常人所能忍受。”孙辈丁学观坦言,这也是起初自己不愿意去学手艺的原因之一。


1919年,虚岁17的丁开则学成出师,在福建省福鼎县秦屿镇开了一家糕饼店,并请了当地秀才起名“丁源兴”。在福建经营丁源兴的十二载时光里,生意有起有伏,此后丁开则听从家中长辈安排迁回平阳桥墩镇(当时尚未归属苍南)继续做糕饼,只是当时在偏僻农村需要走街串巷、翻山越岭送货兜售,十分辛苦。一直到了1945年,丁开则才用多年的积蓄在桥墩镇买了一间沿街房子,重新挂牌“丁源兴”,生产销售糕点、月饼等。



丁源兴的传统手工月饼与当下的广式月饼不同,个头大呈圆饼状,外皮铺有芝麻香脆可口,馅儿的配方是丁氏的不传之秘,内有猪肉、白糖、蛋黄等按照不同比例搭配和合,入口香甜华润而不腻,独有一番风味。


事实上,丁源兴月饼的口味是几十年来通过丁开则的不断改良、创新所形成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口味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956年随着公私合营改制的推行,丁源兴糕饼店并入桥墩供销社食品厂,丁开则也从“店家”变为了工人——成了食品厂的“技术总监”。


据丁锦榜回忆,“实际上就是把其他人的糕饼店并入了丁源兴,听家父说,就是房屋比较长、面积大,门口挂了供销社食品厂的牌子”。



丁源兴产品展示


对于供销社食品厂,丁学观尚有印象,“爷爷当时在厂里上班的时候,我也十来岁的年纪,最开心的便是到厂里,拣一些做剩下的‘边角料’吃,毕竟做好的月饼糕点是没敢碰的”。丁学观介绍,祖父当时退休在家已经76岁,他带出三个徒弟丁振康、唐升巽、林敬焦,加上父亲一共4人,虽然退休了但老人还是经常去厂里指导、修理工具等。


当时,年轻的丁锦榜作为临时工进入供销社,边干边学,一天下来有七毛五分的工资。干了三四年,丁锦榜就顶替了父亲供销社正式职工的位置。


做月饼,三分做、七分烤,此话讲的便是月饼的烘烤至关重要。“当时没有电,也没有电烤箱,只能用木炭烤,中秋以前桥墩的天气还很炎热,所以制作生产中秋月饼特别艰苦。”由于做糕饼非常累,工资又和其他工种一样,丁锦榜撂了担子——去供销社的煤油仓库当起了保管。在丁学观的记忆里,父亲曾当着祖父的面撕掉了配方,扬言自己才不愿干这又苦又累的活儿。


丁开则是家中老幺,待到大哥、二哥娶妻生子方才结婚,加之生子较晚,因此当时的丁锦榜年纪尚轻,还未过不惑。随着父亲年岁的增大,加之仓库保管工作薪资不高难以养家糊口,丁锦榜开始意识到糕饼的手艺不仅是个活计,也是父亲大半生的心血,“我总感觉家传的手艺不能丢,丢了对不起自己的父亲辛辛苦苦学来的手艺,并且更要把生产糕饼技艺传承下去,因为这手艺最起码能养家糊口,刮风下雨也不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1988年上半年,丁锦榜在桥墩镇重新开张丁源兴老字号,而这一干就是整整18年。回忆起往事,丁锦榜庆幸自己没有放弃丁源兴这个招牌,在他经营的年月里,丁源兴店铺从一家扩展到4家,炭烤锅提升为电烤箱,丁源兴也申请注册了商标,2001年至2003年还评上了“温州名小吃”“中华名小吃”,产品供不应求。



沿着桥墩镇的主干道一路驶过,可以看到许多打着桥墩月饼的广告字样。当下的桥墩镇有170多家从事月饼生产的单位,有100来家销售月饼的店铺,而这其中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丁源兴相关。


对于月饼与月饼制作,年少时期的丁学观可谓爱恨交加。“印象最深刻的是爷爷还在供销社上班时,每年中秋都会有一场派头十足的会餐。厂里糕饼制作师傅都是烹饪大师,每个人在那天都会端上几道拿手菜,大家都带着全家人一起过来吃饭,真的是热闹非凡。”丁学观回忆起过往,脸上浮现微笑,但月饼制作的艰苦也让他烦闷不已。



2017年香港美食博览会领导到展会参观


丁家长辈对于子女虽然疼爱,但涉及到手艺的传承却非常严苛。“丁源兴”苍南月饼的传统工艺,就是两个字:手工——从和粉、备料、饼坯、打饼到烘烤,全部要靠手工。在当时那个年代,备料就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比如月饼表皮上的芝麻,买来新鲜芝麻后要手工打裂进行脱壳,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晾晒备用,新鲜猪肉切丁切细加入调料进行腌制,馅儿、皮儿都要经过计算,然后分重备用等等。


丁锦榜重开“丁源兴”后,每到中秋,店铺外排起长龙,一家人凡是能干活的,不管愿不愿意,全部都得帮忙赶工。“最忙的时候,通宵都在干。”当时的丁学观已然是20来岁的小伙子,有一身的力气,但他还在上小学的妹妹、弟弟,学校回来后也得帮忙做饼。“传统的木炭烤炉,高度比我妹妹个头还高,忙到没办法的时候,妹妹经常是连累带害怕地含着泪花帮忙烤饼。”


对于年轻的丁学观来说,做月饼有时便如同枷锁,他羡慕那些能够上下班的同学、朋友,他们轻松、有派头,也想趁着年轻去外面看看广阔天地。“在家干活的时候常常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白天多做一些,做完了晚上就能出去玩了。”但父亲的叮嘱和希冀还是让儿子勉强接受继承手艺。1993年,丁学观在桥墩镇老店旁租立新铺,同块招牌不同商铺开始经营。


不过很快这两代人的矛盾便爆发了。少年心志当拏云,1995年后,丁学观力主扩大糕饼的生产规模,向苍南县城发展,同时申请开办苍南县丁源兴食品厂。但此时“当家人”丁锦榜对于儿子做大做强的想法并不感兴趣,他希望的是将店铺经营下去,安安稳稳地做手艺、干买卖最为值当。


1997年,办厂申请虽然已经批下来,但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不小阻力,加之父子两代理念不合,丁学观渐渐失去耐心,“要么就交给我干,要么我就退出!”年轻的心终不会被囿于一处,1999年底,丁学观离开温州,与朋友远赴山西做起了矿山生意。


父亲的失望,或许当时的他不会看见,广阔的远方对男儿来说是新的征程,但正如血脉亲情割舍不断一般,月饼手艺是丁家三代人的纽带,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拉远,这个纽带却把思念绑得更深切了。



在丁学观接手丁源兴后,他花了很长时间去梳理这个传承了三代人的老字号,并慢慢品味出了原先未能感受到的东西,“例如说,我父亲曾经愤怒地撕掉了爷爷给他的配方,也和我一样不想接手这又苦又累的行当,但他最后还是重开了老字号;爷爷、父亲都很疼爱我们兄妹,但不管我们多累,月饼做不好就会被骂,认为我们要做就要做好,不然会砸了牌子。”


丁学观说,深入到这个老字号后,他才发现,爷爷、父亲这两代人对这个老字号视作生命般重视和珍惜,而对于他来说,传承这个老字号已不仅仅只是一个义务,更成了一种责任。


2000-2006年间,丁学观的矿山生意做得非常不错,不过有时候人的选择往往出乎常人甚至是自己的意料,但或许这便是心底的意愿——回到家乡,接手丁源兴。


“当时回来看到老人在铺子里忙活已力不从心,而且父亲对于丁源兴的珍视让我突然觉得这个事儿我必须做,这是我的责任。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在外见识过生意场上的波诡云涌,深切感受到拿着一个金字招牌、认真做好一门实业,心底踏实。”2006年,38岁的丁学观回到桥墩镇正式成为丁源兴第三代“掌舵人”。



第三代传承人丁学观


丁雪影是丁学观的妹妹,如今也是丁源兴的生产总监,对于大哥的回归,她完全能够理解,“作为传承人,大哥更能理解爷爷、父亲对于这个老字号的感情,他确实把传承丁源兴、做大做强,当作了一种责任,而不是单纯的企业经营行为。他的责任感,能规划好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路子。”


在外闯荡多年接触并学习了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的丁学观很快对老字号做出了改变:2006年成立了温州丁源兴食品有限公司,2013年改制为温州丁源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标准化的生产。在此期间,丁源兴还引进、研发了隧道烘烤炉、和面机、烘烤机、压饼机等一系列设备,以取代传统生产方式实行机械化生产。


2018年8月,丁源兴搬迁至桥墩镇金山食品工业园区,这个占地10亩,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观光型厂房是丁学观送给丁源兴老字号成立100周年的最好礼物。


丁学观说,不论管理模式、生产方式怎么改变、提升,除了为适应现代人注重健康的需求有所调整外,丁源兴的月饼仍会坚守传统,大如圆脸的样子不会变,饼内的馅料不会变,基本上保持着百年前的“原汁原味”。



月饼成型机



全自动带盘冷却系统


除了设备的改良,自2013年开始,丁源兴月饼就已经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2013年,当时一年网络销售才30多万元,到如今一年网销可以达到500来万元。”丁学观介绍。


在刚刚翻新的老门店里陆续有游人入店参观、选购。如今的百年品牌月饼也换了衣裳,精心设计过的包装礼盒精致便捷,包装里也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随着一盒盒月饼被客人带向远方,丁氏的心意仿佛也随着他们飘散他乡,那种对品牌的珍视和坚守深藏在月饼的口味、口感、包装等各个环节。


夏日黄昏,阳光渐渐变得柔和,站在门店前,丁学观的影子被拉得修长。他眼睛微眯着,不知道丁源兴的下一任接班人会是谁,但他自信一定会有人愿意并且做好“丁源兴”的接班人